崇拜元首的傻小子們,你們的智力和喜歡巴黎小資的腦殘妹差不多啊其實!
這兩天看完了《德國反猶史》,一種沉重的負擔壓在肩上。如作者所說:“第四帝國”不會再在德國土地肆掠了,因為早有一堵不可逾越的墻阻擋在其前進的道路上,它的名字是奧斯維辛,它將保護猶太人和德國人,以及剩余的世界,不再經受同樣的地獄般的體驗。通過某種不可言喻的歷史力量,這一象征性的奧斯維辛之墻將對未來的邪惡產生威懾,很難相信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會再次發生。邪惡或許會產生以納粹精神為食的地獄,會吞噬數百萬人,贏得一場戰爭,但終究會輸給正義。從這層意義來看,大屠殺不啻于一件燃燒的祭品,受害者并沒有做無謂的犧牲;他們或許給了未來一代最為珍貴的生命禮物。
但作為一個現代人如何克服“大屠殺情結”,輕描帶寫地在大屠殺紀念日鮮花哀悼,將其塵封在過去的記憶中?我覺得,只要現代社會還把一部分人視為不屬于“人”的存在物,還把科學技術與社會道德責任冰冷的割裂,還迷信著暴力的解決方案,那么大屠殺的陰影就始終無法散去。叢林法則和社會達爾文主義離我們一直很進,強調不同的民族不同價值觀世界觀的“不同”一直在忽視著作為人的“相同”,這是一種悲哀,尤其是重重的疏遠讓我們似乎看不到暴力以外的方式。大屠殺以后的盧旺達、中國文革、....大大小小(暴力沒有大小)的提醒我們,任重而道遠!那么從哪里找到力量?啟蒙時代,不管是法國還是德國的,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對于“人生而平等”、人道主義的表述并不過時,也不是某個社會階級的獨有特性,其價值需要認真的對待而非虛偽的道德說教。或許生活的環境不能提供這樣的教育,但這就是逃避現實、如同一頭扎入文化沙漠的鴕鳥的理由嗎?自己教育自己,或許會有歧途,但拒絕麻木,拒絕冷漠,發現人的意義,賦予人的尊嚴....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著這樣的發現探索。
一己之見,不屬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