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來,隨著各大高校悉數開學,2013屆高校應屆畢業生迎來他們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年。忙于實習,奔波于學校與社會之間,尋找屬于自己的社會定位,成為他們這一年學校生活的主題。以90后為主的新一屆年輕畢業生,他們的畢業選擇會有什么變化?
近日,人人網旗下網站“人人校招”發布了《2013屆應屆畢業生求職意向調研報告》,報告將學生們對職業與工作地點的選擇、薪酬及就業前的準備做了較為詳細的調查。
-數據
24.2% 行業:政府部門最有吸引力
哪些就業單位對應屆生的吸引力大呢?調查數據顯示,政府部門是應屆生首選,占24.2%,IT、互聯網、通信、電子行業近年來受熱捧,位居第二。其中,六成應屆生有心目中的目標企業,體制內企業是應屆生選擇的主流。
專業是否對口、個人興趣、行業發展前景是應屆生選擇就業行業時考慮的前三大因素,而薪酬的因素僅僅排在第四位,只占30.8%。可見,對于90后的應屆畢業生來說,在選擇工作時,薪酬為上的觀念正在改變。
在數據中發現,應屆生對目標行業和企業的意向程度與其所在高校的水平呈正相關,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所處校園環境所能接觸到的信息范圍不同。“985”工程高校的應屆生對行業與企業的了解最為清晰,因此,對目標行業和企業的意向程度遠遠高于普通高校應屆生。
77.6% 薪酬:月掙2000—6000元
一般來看,應屆生對首份工作的期待月薪跟學歷成正比,77.6%的應屆生期待月薪集中在2000—6000元。
從學歷的角度看,專科應屆生對2000以下月薪的接受程度最高,本科應屆生對首份工作的期待薪酬在2000—4000元區間者最多。碩士及以上學歷應屆生對低薪的接受程度最低,對高薪的期待最多,其中三分之一選擇4000——6000元,22%選擇6000—8000元。
專業學科也影響應屆生對薪酬的期待。數據顯示,計算機類學科應屆生對首份工作期待薪酬最高,16%的選擇6000—8000元,8%選擇10000元以上,均高于其他專業學科。而文科類專業如文學、史學、法學專業的應屆生對薪酬期待最低,4000元以下的占66%。
三成以上 就業地:回老家去
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大城市的誘惑力一度使“北漂”“孔雀東南飛”等詞匯紅極一時,但是,在這項調查中,超過三成應屆生選擇回家鄉就業,22.7%的應屆生選擇北上廣深,15.6%的應屆生選擇沿海發達城市。從調查數據看來,“家鄉”的吸引力正逐步提升。
學歷與是否選擇回家就業有明顯的相關性。專科應屆生回家的比例最高,本科應屆生選擇沿海發達地區及省會城市比較高。而碩士以上學歷的應屆生選擇北上廣深就業者最多。
是什么原因使這些應屆生在就業地點的選擇上發生變化呢?調研發現,發展機會、家庭因素及生活條件為應屆生選擇就業地點時考慮的三大因素,分別占29.6%、16.6%、14.5%,可見,90后的大學生們在就業地點的考量上更加理性。
一半以上 重關系 輕專業
在2013屆應屆畢業生的眼里,具備哪些素質就可以找一個好工作呢?
在調查中,應屆生認為,綜合素質比學習成績更重要。58.2%的應屆生認為社會關系是他們最重視的個人競爭力,64.7%的應屆生認為需要通過積極拓展社會關系來提升個人競爭力,該比例超過了參加專業技能培訓、考取證書等途徑,而專業知識在這一代應屆生心目中僅排在第四位。
但是,重視社會關系的同時,應屆畢業生在畢業規劃上有明顯的不足。問卷數據顯示,僅有23.7%的應屆生對工作有明確的目標及規劃。沒有明確目標的原因是什么呢?43.2%的被調查者表示不了解哪些職位適合自己,而1/4的應屆生甚至不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
-觀點
【網友】求職意向不等于現實
面對這封畢業生求職意向報告,一些已經進入職場的網友感慨道,“當年未畢業時,我們也是懷著各種意向走向社會的,但現實總是比想象更復雜,意向能否成為現實還得靠個人努力。”網友@開心tony 就說,“回歸現實才是好事。”
網友@Mr得體就在是否回家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我昨天看了國考職位表,經過思想斗爭還是選擇了家鄉的單位。”他說,自己對國考并沒有把握,選擇考家鄉的只是因為覺得會容易些。所以,是否回家并不是選擇工作的絕對標準。
對于應屆畢業生的行業選擇,網友@羊羊薔有話說,“現在越來越多人熱衷于國考、進國企,與80年代父母崇尚下海創業的道理是一樣的,其實都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所以,在他看來,意向的本質就是回歸現實。
【大學生】能力重要機會難得
記者隨機對兩位應屆畢業生進行了采訪,與他們一起交流了對于就業的看法。
喬鑫在大學里是學生會干部,為了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從大一開始,他就不斷地參加校外實踐活動。擔任學生干部后,頻繁地與人接觸也培養了他的領導能力和溝通能力。
本以為具備了這些素質找工作能容易些,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因為沒有能夠留校,他不得不埋頭在各大招聘網站,尋找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他說,“我現在就是缺乏一次展現自己實力的機會,如果有好的平臺,我一定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與他一個班的李宏利就要幸運得多。他平時參加的社會活動不多,時間一般用在看書和上網上,他認為進入社會再想讀書就難了。
眼看到了畢業季,李宏利卻一點也不著急,因為他的工作有了“眉目”。他說,在他大三暑期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去了一家互聯網企業實習,沒想到因為實習表現優秀,該企業對他表達了聘用的想法。“現在大四了,我仍可以去這個企業實習,等過完年后,再決定是否留下來。”對他來說,這顯然是一顆定心丸。
所以,在這兩位大學生的眼中,就業意向遠不如機會可貴。
-途徑
互聯網成求職最熱門渠道
互聯網求職超校園招聘會
調研數據顯示,80.5%的應屆生選擇使用互聯網獲取招聘信息,其中,46%的應屆生認為這是最有效的信息獲取渠道。
而在線下渠道中,應屆生使用最多且認為最有效的途徑仍是校園招聘會,人際關系則緊跟其后。現場招聘會、企業宣講會分列第四和第五位。而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在2013應屆生的求職過程中被使用的頻率及有效性則微乎其微,兩者之和不足2%。
2013屆的應屆畢業生陳卓不準備讀研,他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工作”。他說,因為還沒到畢業的最后關頭,很少有同學直接通過關系找工作。
陳卓身邊的同學大多是兩種狀態:留意學校的招聘會信息和不停地在各大招聘網站切換頁面。“網上找工作最方便快捷,輸入自己的個人信息,如專業、意向城市等,就會有合適的企業彈到你的眼前,所以,與其說是找工作,不如說是挑工作。”他說。
社交網站成獲取信息重要途徑
哪些網站是畢業生們常去瀏覽的網站呢?
高達87.9%的畢業生經常使用的是傳統的招聘網站,其中54.7%的應屆生認為這種途徑最有效。其次,企業官網和校園就業指導中心網站的使用概率分列二三位。
找工作沒有別人的經驗可不行。超過1/4的應屆畢業生將社交網站列入其獲取招聘信息的主要互聯網渠道之一。其中人人網、新浪微博分列前兩位,畢業生通過瀏覽同學的求職經驗帖獲得啟發。
在對應屆畢業生的走訪調查中,很多畢業生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人脈”,可見,大家都特別注重人際關系資源的積累。因此,人人網、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站就成了畢業生的好去處。
記者登錄人人網,《求職技巧》《市場營銷專業就業前景分析》等求職類帖子很受歡迎。應屆畢業生李保軍告訴記者,他目前實習的企業就與人人網有關。當時,他在人人網上看到自己的同學在曬實習照片,就與他聯系希望引薦自己也去他們公司工作,沒想到就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