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來過江西,自然也沒有游過廬山。除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依稀記得的詩句中的廬山,剩下的也只有“廬山升龍霸”了。
九江出發,不久就到了一個車站,坐上上廬山的大巴車,聽說有50分鐘車程,都是盤山路,就拿出平板看動漫。“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這是毛澤東當年登廬山寫下的,這四百旋可不容我如此漠視,加上這個拐彎不踩剎車的司機,似乎生怕放慢了車速別人就會懷疑他是新手,于是飽食早餐的我,開始頭暈目眩,腹中也是翻江倒海。好吧,廬山,你贏了,關了平板,側目窗外,扭得很嗨的車,深不見底的懸崖,用一個個有驚無險沖擊著我,也就顧不得暈了。到站,下車,再看左右同伴,多是神情緊張,臉色煞白,相互對視,方才長舒一口氣,有了笑容。
讀書時就讀過《雨中登泰山》,雨中的泰山還是泰山,卻增添了幾分“雨趣”,如同作者寫的“ 山沒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 ”。廬山,如果沒有霧,就會少了神秘,少了臆想之美!
11月已是秋冬之交,作為避暑圣地來說,這可不是游廬山的季節,前一天的雨,加上降溫,于是就起了霧,霧很濃,十米外就看不見人了,更別說遠景了。山中有人不見人,人在山中不見山,霧中的廬山,仿佛一個調皮而又羞澀的姑娘,從身后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可以感受到她的體溫和氣息……,“嘻嘻,猜猜我是誰”,待我回頭,她又躲開了。呵呵,只是初識,又豈能讓我一覽無余呢。
去了廬山會議舊址,看了看會場,似乎可以感受一下當年氣氛,不過對于這些政治的東西,我向來疏于理會,而更樂意研究科學技術,這就是術業專攻吧,要是當年我也參加了廬山會議,估計也會給主席寫上一篇萬言書,就像我現在經常把想法寫給領導那樣。還有美廬別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有一點戲劇性,但也透著些許無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了。
歷史上的人和事,猶如在這霧中行走,走遠了,就模糊了,淡忘了。或許一陣風來,撥開迷霧,又能見到遠處的背影,也或許一團霧起,連對面的人也看不清了。天氣萬變,認好自己腳下的路,踩穩了!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霧就是霧,置身其中,還是觀賞自然風光吧!我們的導游還真不錯,風光名勝、古跡典故、名人詩詞,一路娓娓道來,又與我們的行跡嚴絲合縫,可謂功力不俗。一路之上,也遇到一些別的團隊,只見另一隊,一個年輕小伙導游,來到一景,用手遙指遠處,“大家往這里看,這里就是……,你們看那座山峰,像不像……”,眾人順勢遠眺,眼前只有一片白霧茫茫,于是呆立無聲,面面相覷,這時,我仿佛看到小伙子額頭上淌下豆大的汗珠。我心說,你倒是自己看看再說啊。冷場之后大家哈哈大笑,小伙子一吐舌頭,揮揮小旗,帶隊繼續前進。
山中沿石階蜿蜒而上,一側是山林石壁,一側是懸崖深谷,四周彌漫著白霧,隨著風起風落,時而濃稠,時而稀薄,四周景致也跟著時遠時近,山峰、樹影、小徑,交疊著,深色的、淺色的,清晰的、朦朧的,仿佛是一幅繪著仙境的水墨,只差一個仙風道骨駕鶴而來的神仙了。
花徑,仙人洞,植物園,那啥啥湖,啥啥亭的,走過路過也就不記得了。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卻也有了全新的體驗。
一天下來,走了9千多步,圈中走友紛紛點贊,比上不足,對我來說卻是破了記錄了。回到住處,疲憊不堪,洗漱罷,倒頭就睡,怎知同舍老張鼾聲如雷,迷迷糊糊堅持到凌晨4點,拿起手機作此一篇,姑且題為《霧中登廬山》吧!
陽光浪子
20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