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軍人自主創業,將廉價的蟹坨加工成熟蟹銷售,兩年時間賣出8萬多盒
□本報記者 姚建平 文/圖
太倉人把沒有腳的蟹稱為“蟹坨坨”,因為缺腳,蟹的身價也驟降,而20多歲的退伍軍人陳棟卻把蟹坨坨加工成了“蟹寶寶”,兩年多來,已有8萬多盒“蟹寶寶”銷到全國各地,他的蟹生意越來越紅火。
突發奇想加工蟹坨
2013年,陳棟從部隊退伍回到太倉,參加了退伍軍人技能培訓班,學的是鏟車,后在親戚家開的一家布料廠工作了半年。第二年8月,他發現父母經營的大閘蟹店常有不少缺腳的蟹被很便宜地賣出去,他覺得很可惜,就想著能否將其加工成熟蟹來銷售。陳棟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支持他去試一試。
陳棟父母經營大閘蟹生意多年,有3000多平方米的囤蟹大棚,每年在螃蟹爭斗或運輸過程中,總會出現許多“殘缺不全”的蟹,有的甚至成了蟹坨坨。當時,陳棟先是將斷腳缺螯的蟹加工成兩種口味的熟蟹,沒想到生意還不錯。后來,他索性把蟹腳全部掰去成為一個蟹坨坨,這樣加工后的味道深入蟹殼內,更加受到客戶的歡迎,來買蟹坨坨的人也越來越多。
蟹坨坨變身“蟹寶寶”
“有一天,我叫上幾個要好的同學來吃蟹坨坨,大家吃著吃著,說這么好吃的東西,應該起個好聽的名字,叫‘蟹寶寶’如何?我聽后覺得挺好的,就這樣叫它了。”陳棟說。
陳棟告訴記者,“蟹寶寶”比蟹坨坨好聽多了,既親切,又符合螃蟹坨的特點,小時候大人們在吃蟹時,也有把“蟹坨坨”叫成“蟹寶寶”的習慣。當天夜里,陳棟興奮得無法合眼,腦海里不時浮現出一個“蟹寶寶”的卡通形象。第二天,他和中學同學一起設計出一張卡通人物圖,又有趣又有蟹的特性。陳棟印刷了10萬份“蟹寶寶”標識,他在每一個“蟹寶寶”包裝盒上都貼上,貼著卡通標識的“蟹寶寶”銷得比以前更旺了。
線上線下同時售賣
在他的微信“蟹寶寶客服”銷售平臺上,訂購“蟹寶寶”的客戶數量不斷上升。陳棟說,他現在每天凌晨2時多就起床,去上海、昆山等幾個點收購一兩左右的小螃蟹,買回來后放在清水里養上一天,隨后剪去蟹螯和蟹腳,繼續清洗后再放進準備好的特殊高湯內燒煮,一直要忙到下午1時許才開始裝盒,再通過快遞及上門送貨等方式出售。
開始時,陳棟的“蟹寶寶”就在太倉本地銷售,每天有三四十盒,后來他建立了微信銷售平臺,“蟹寶寶”就走向了全國各地,北京、成都、廣州都有客戶來訂購,甚至還有韓國的吃客也來訂貨。“蟹寶寶”銷量最高時,一天達到了200多盒,兩年來他的“蟹寶寶”銷售業績突破了8萬盒。
陳棟的“蟹寶寶”還被江蘇美食網評為“江蘇優質誠信特色美食”。小陳說:“我要通過‘蟹寶寶’的創業,來實現一個退伍軍人應有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