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受到凌鼎年老師的影響,學寫微型小說,拙作《請客》、《十年之約》、《清水縣書記》等也發(fā)表于太倉文聯(lián)的期刊,從內(nèi)容看,也算是描寫官場的作品吧。近幾年來忙于技術(shù)研究,疏了文筆,想著還是先從閱讀開始吧,恰有文友向我推薦了王躍文的《大清相國》。對于王躍文和他的這本《大清相國》,我是早有耳聞,聽說也是王岐山同志推薦的書目之一。
一、初讀初感
一周的時間,關(guān)了電腦、放下手機,一盞青燈、一杯熱茶,撫卷細細品讀,仿佛穿越到幾百年前的大清王朝。書中的主人公陳廷敬,從科考開始就已經(jīng)是命懸一線,險象環(huán)生。洋洋50萬字的故事中,陳廷敬本是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耿直清高的讀書人,屢屢涉險又總能化險為夷,讓我的心情隨著跌宕起伏。數(shù)十年沉浮宦海歷練成一個胸有城府、老練圓滑的官僚,讓我心生感慨,做官難,做好官更難。直到最后“陳廷敬哈哈大笑,驚飛了樹上的鳥。”得以全身而退,才讓我緩緩舒了一口氣,此時的陳廷敬,儼然就是我心中的一位長輩,他可以安享晚年,我才可以安心。
“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是作者王躍文對陳廷敬的評價。回味陳廷敬一生的故事,作者的評價確實不差,難怪王岐山同志要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就是要為官者都以陳廷敬為楷模啊!
二、再思有惑
讀完《大清相國》已經(jīng)有幾天了,但是心情似乎還是沒有平復。思緒時常又會回到故事中去,如果一開始陳廷敬沒有遇到貴人相助,還有后面的故事嗎?如果皇上是一個昏君,還有陳廷敬的小命嗎?如果人人都是清官,陳廷敬還會脫穎而出嗎?故事中大清官場的兇險讓我心有余悸,也疑慮重重。王岐山同志向官員們推薦這本書,真的僅僅是要讓大家學習陳廷敬,學習他如何當官嗎?
陳廷敬是一個好官、清官、但是,卻是置身于危機四伏的官場中,練成了“等、忍、穩(wěn)、狠、隱”五字真言才得以善終,而后才有后人的膜拜。全書中,幾乎沒有對陳廷敬才能的描述,描寫更多的是人心和權(quán)術(shù)。回想故事中陳廷敬的一生,真是又驚險又心累。心想,要是我就是陳廷敬,恐怕活不過書中的前百頁吧,與其涉險求官,不如安分一點,當個平民百姓吧。好在,這兇險的官場是清朝的官場。
如今的官場怎樣呢?以我的視角,恐怕只能是一位旁觀者,是否依然要靠陳廷敬那樣的“等、忍、穩(wěn)、狠、隱”才能立足?如果是這樣,恐怕是大大的不妙了。不久前看了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制作的八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其中某些落馬官員倒是和陳廷敬有幾分相像,無實權(quán)時刻意隱忍、低調(diào);一旦身居要職,強勢一面暴露無遺。似乎將“等、忍、穩(wěn)、狠、隱”五字真言活學活用了。只是其心不正,本性難移啊!這樣看來,讀《大清相國》,光是學陳廷敬的為官之道還是有風險的,心術(shù)不正之人恐怕會由“小蒼蠅”學成了“大老虎”了!
細細回憶《大清相國》中的一幕幕,官場險惡源于等級制度下對官員權(quán)力約束的缺乏,于是權(quán)力成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工具,然后才有了爭斗,讓官場成為了血腥的戰(zhàn)場。一些有才能的人,本該用自己的所學所能去報效國家和人民的,進了官場,卻不得不花更多的心思去學會生存、學隱忍、攻于心計、與人周旋,枉費了一身的本領(lǐng),實在可惜。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這就是所謂的“槍打出頭鳥”,古話說得不錯啊。不久前看南京大屠殺的記錄片,講述到幾十個日本兵將數(shù)千中國百姓分批屠殺的情形,不由悲憤交加。悲的是國人懦弱,任由凌辱,憤的是侵略者的滅絕人性。心想,如果我在人群之中,必定會振臂高呼,然后群起反抗,幾千個人,還斗不過幾十個鬼子嗎?只是我這個帶頭的,必死無疑罷了。人的性格、價值觀、世界觀各有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委屈求全,明哲保身。
戊戌變法中,譚嗣同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也曾讓我為之動容。歷史上為真理、為正義而付出生命的也比比皆是,沒有他們的舍生取義,我們距離當世文明恐怕會更加遙遠。蜇人的蜜蜂,撲火的螞蟻,勇往直前的犧牲換來的是群體更大的生存機會。
譚嗣同舍生取義,但是如果陳廷敬也是同樣不懂得委屈求全,那么之后哪有命來為民請愿,哪有權(quán)來治理貪腐?
是選擇正義,用犧牲換取世人的醒悟?還是選擇隱忍,謀得權(quán)力,然后再去改變?該怎樣抉擇呢?
三、恍然有悟
為什么一定要選擇?苦思了幾日,突然醒悟。陳廷敬要的“等、忍、穩(wěn)、狠、隱”是封建官場生存之道,好比原始社會還沒有明燈,于是就有人教導大家,夜間走路要,等、穩(wěn)、慢、摸等幾個字的訣竅。乍看之下,確實是經(jīng)驗之談,讓我們受益匪淺,但是,為什么我們不能看到所謂的困難的本質(zhì)就是黑夜里的黑暗呢。換一個角度,如果我們發(fā)明了火把、油燈、電筒,不就可以照亮黑夜了?如此,那些所謂的摸黑走路的訣竅也就沒了用武之地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真是豁然開朗了。我們無需學習如何在黑暗和陰霾中生存,我們要學會的是怎樣破除陰霾,照亮黑暗!這才是我們讀《大清相國》后,見識了黑暗中官場的恐怖后最重要的心得啊!所以我認為王岐山推薦這本書,首先是為公務人員樹立了一個以陳廷敬為模范的好官的榜樣,同時也要大家認清封建官場的詬病,通過法制化建設(shè)、將官員的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里,讓陽光照亮官場,共同營造新時代官場的和諧環(huán)境,讓每個有才能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論個性謙卑還是傲嬌,都可以為國獻策,為民謀福。
清王朝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上實則是陳廷敬最大的靠山,只要不是昏君,自然會為自己的江山社稷考量,而像陳廷敬這樣為國為民又懂得揣摩圣意的臣子理所當然會被器重。與封建王朝比起來,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人民當家做主,百姓就是天子,民意就是圣喻,法律就是皇權(quán),只要健全了民主和法制,那么如今的官員,也有這樣一個大大的靠山,理當可以直言不諱、專攻術(shù)業(yè),坦坦蕩蕩的當?shù)靡粋€好官了!
陽光浪子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