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捷,在閣樓上潛心鉆研蘇作核雕技藝,作品被收錄進《指尖上的中國》
□本報記者 姚建平 文/圖
核雕屬于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和傳承。在我市,就有一位蘇作核雕民間藝人,他專攻橄欖核雕,其核雕作品被收錄進《指尖上的中國》。而這些取得的成果,都誕生在一個小閣樓里。
核雕民間藝人晏捷的工作室,位于太倉城區恒陽花苑一間不到6平方米的向陽小居室中。晏捷的工作臺上放滿了各種雕刻工具,記者采訪他時,他正埋頭雕刻著一幅即將完成的核雕作品,5厘米長、2.5厘米寬的橄欖核上,關公神態逼真,惟妙惟肖。
■從小喜歡美術的他,畢業于中央工藝美院
今年42歲的晏捷是重慶人,自號芷一天下。從小喜歡美術的他,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后又入寧夏大學藝術設計系學習,現為國家高級工藝師,重慶美術協會會員。
“我在學校學的雕塑技藝是比較全面的,有木雕、石雕、泥雕和城市雕塑等,2000年畢業后,基本上一直在深圳從事玩具設計,后又去美國一家公司負責產品設計,這一做就是近10年時間。其間,經人介紹認識了在太倉工作的愛人,直到2014年9月,我才來到太倉。”晏捷介紹說。與妻子團聚后的他,一時沒有工作,就在家操刀幫助一些企業做點設計。有一天,他去蘇州一朋友家走訪,交流中這位朋友說他非常喜歡核雕,順手把作品展示給他看,有桃核、橄欖核、杏核等,核雕精細的雕功和神韻,讓他愛不釋手。回家后,晏捷開始收集相關資料,研究起核雕知識,并很快買來了各種核雕工具,開始嘗試核雕,這一試則一發不可收拾。3年多來,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核雕上。如今,他的作品和名氣,在蘇作核雕同行中,漸漸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聲望。
■專攻橄欖核雕作品,把多種元素巧妙融合
停下手中電動刻刀的晏捷說:“我本來就是學雕塑的,從藝術上講,核雕與其它雕塑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核雕屬于微雕,需要雕刻者更加細心、耐心和用功,一根線條、一個塊點,稍有差池,作品就可能變成垃圾。”在核雕技藝選擇中,晏捷更喜好橄欖核雕,其中大部分作品雕的是佛像和歷史人物肖像。
一件核雕作品走向市場,從選料大小、形狀、成色到在核上大體描繪人物外形,確定是用浮雕、淺浮雕,高浮雕,還是圓雕,鏤空雕等,再到粗雕、精雕、打磨、拋光,一環緊扣一環,一環都不能出差錯。“你看這個關公核雕,關公的臉、大刀、旗、盔甲等,粗看就只是關公的臉,細看還有許多其它元素在里面,在這方寸之間,多種元素巧妙地融為一體。這個核雕的關鍵是關公的神韻,只有逼真地體現出關公特有的人物精神,才是一件好的核雕藝術作品。”晏捷雕刻一枚橄欖核作品,一般要用3天左右的時間,而雕刻一串核雕人物手串,就要花上近一個月時間。更深人靜之時,正是他神走核雕的忘我之際。晏捷的重要核雕作品有《鐘馗》《達摩》《復仇者聯盟》等,他的新作《孕育》,反映的是母女的故事,看流暢的線條、母女之愛的自然流露,它都不失為一件上好的核雕作品。這,正是晏捷在橄欖核雕上追求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