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加忠潛心紅木雕刻,成為這個行當的大師
□本報記者 姚建平 文/圖
近日,江蘇省公示了首批鄉土人才“三帶”名人和“三帶”能手培養對象,我市雕刻藝人陸加忠榜上有名,成為我市第一位“三帶”名人培養對象。
沙溪古鎮老木橋朝北向右轉個彎,就能看到一間掛著“紫檀坊”招牌的店面,一開間的店面顯得很小,店內放置了四只櫥柜和一張工作臺,這就是陸加忠每天做雕刻活兒的一方天地。
■自小喜歡雕刻,傳承了祖輩技藝
“說起雕刻,就必須要說到我的父輩們。我父親叫陸仲文,那時家境不好,15歲就跟隨蘇州鄉山幫木雕傳人、璜涇的王品賢學藝,從事白木平面雕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雕花匠。做雕花匠是一行營生,非常辛苦,全靠手下的一大把各種刻刀,賺的是人工錢,很難與藝術聯系起來。”陸加忠說,在父親熏陶下,他從小就喜歡上了雕刻這門手藝,讀初中的時候,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在父親身邊,看著父親的雕刻走刀,問這問那,父親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教了他一些用刀技術。初中畢業后,陸加忠回家正式成為父親的助手,一干就干到了現在。
從最基本的平面雕開始,陸加忠深得鄉山幫浮雕、圓雕、鏤空雕等要領,在沙溪歸莊一帶名氣日盛。上世紀90年代,由于雕花匠幾乎失業,而紅木家具日漸興起并走進百姓家庭,陸加忠看到了希望,抓住這一機遇,購進了大量紅木,從平面雕刻到立體雕刻,他的藝術天賦和造詣,就在他的雕刻走刀中得到了盡情發揮。
■創新紅木雕刻,成為工藝美術設計家
在陸加忠展示其作品的櫥柜里,放著許多榮譽證書。目前,他是“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市高級工藝美術師”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設計家”等。他的經典立體雕刻作品有《牧童騎?!贰读秩[士》《吉祥如意》等,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獎,被上海、蘇州等地媒體刊出、播放,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的《紅木小件》一書,還被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的收藏愛好者收藏。
“平面雕是基礎,現在紅木雕刻除了家具上還需要雕刻外,更多的雕刻則走向了紅木立體藝術雕刻,起初我雕的山水、花鳥、動物、人物等也都是平面的,以線和面為主,傳統的國畫原理較重,而從事立體雕之后,我吸收了木雕、石雕、牙雕、竹雕等雕刻長處,融合不同風格,創新了全立體雕,盡可能使雕刻作品更具欣賞性、收藏性和生命力。”談到紅木雕刻藝術,陸加忠話語明顯多了。他拿出一個印度小葉紫檀雕刻的吉祥葫蘆,介紹說,這是以全立體雕刻來展現葫蘆神韻的作品,葫蘆的諧音是“福祿”,在中華民族傳統中有“吉祥”之意,葫蘆上部開口處用鏈條連接著幾個小葫蘆,寓意“子孫萬代,繁茂吉祥”,這件作品融合了平面、立體和繪畫透視等多種技藝,在傳承中創新,成為許多收藏家所珍愛的一件得意之作。
獲得省“三帶”名人培養對象榮譽,使陸加忠更多了一份責任。他說:“我愿意抽出一點時間,去學校給孩子們上上課,帶幾名學員手把手教他們雕刻,努力把紅木立體雕刻這門技藝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