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久違的讀書
兒子學校發了一本《蘇州家庭教育家長讀本》,難得空閑,拿來一讀。一直都是電腦或者手機上看東西,好久不曾手捧書本讀書了,而且以前讀書是作為學生,如今身為家長而讀書,這也是第一次。或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或在睡覺前,就這樣斷斷續續,有詳有略地看了三五天,算是一次久違了的讀書了。
二、爸爸的讀后感
《讀本》中從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生理,學習、生活等各個角度出發,通過一些案例故事把其中的道理分享給家長們。通過案例,再對照著自己的孩子,真的可以發現很多問題,也能學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記得《讀本》第一章就有一個蘇州地區的調查統計,統計顯示蘇州地區孩子的教育輔導和生活陪伴大都是媽媽,爸爸的占比很小。但我卻是個例外,于是就把這段內容拍照微信發給了老婆,老婆回復:“那是你的榮耀”。好吧,這是我的榮耀。作為有著榮耀的孩子的爸爸,對《讀本》的第七章“爸爸們,請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我是著重細讀的,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想。
三、父與子
“走到孩子的心里去”,看到這句話,我心里就會浮現出自己爸爸的身影——高大、安全、無所不能。記憶中的童年,就是父與子的童年。不論刮風下雨,爸爸騎著自行車接送我上學、放學;爸爸教我英語、下棋、畫畫、游泳、打乒乓、無線電;給我做弓箭、鐵絲槍、竹蜻蜓、電子門鈴;帶我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輪船、第一次坐飛機;一起去人民浴室洗澡,洗完后一邊在更衣室的躺椅上休息,一邊教我100以內的加減法;讓我騎在他的脖子上,擠在人群中看舞龍;我考試得了100分,他笑得最開心,我做了錯事,也是他最嚴厲,打我屁股最疼。
我的爸爸走到了我的心里,如今,我成了爸爸,我該怎樣走到兒子心里呢。我認為很簡單,就是把這一份父與子的記憶傳承下去。
四、從孩子身上找到記憶中的自己
“從孩子身上找到記憶中的自己”,聽起來似乎比較復雜,但其實說得通俗簡單點就是“帶著當兒子的記憶來當爸爸”或“帶著當女兒的記憶來當媽媽”。《讀本》中不止一處提到要“走心”,要和孩子溝通等,其實做到這些的關鍵就是要理解孩子,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那么我的這個經驗“從孩子身上找到記憶中的自己”,應該可以幫助到所有的家長,如果您的孩子是兒子,就請爸爸多回憶一下,如果孩子是女兒就請媽媽多回憶一下。
記得我的兒子剛出生后,我照常上班、下班、寫程序、打游戲,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當了爸爸。孩子整天就是哭、睡覺、吃奶、拉屎。老婆、丈母娘、舅媽圍著孩子團團轉,我呢,有空了就去逗逗他,沒空了就置身事外。直到有一天,兒子看著我,嘴巴里發出“吧吧”的聲音,我才驚呼:“天哪,我是爸爸哎,兒子叫我爸爸了!”于是才逐漸把兒子接管過來,花更多的時間和他親近和交流。
兒子會爬了,會說話了,會走路了,我和兒子的溝通交流也更加多了。我也逐漸適應了爸爸這個新角色。兒子漸漸長大了,而我也發現自己對兒子說的話,做的事是那么的似曾相識,原來是我居然無意識地拷貝了曾經我的爸爸對我說的話、做的事。這讓我意識到,我成了當年我爸爸的角色,那么兒子也理所當然就是我當年的角色了。
記得兒子5歲那年,第一天上幼兒園,我囑咐他要注意安全,聽老師的話等等。就在這時,我兒時的記憶突然被激活了,想起了自己5歲時候,第一天去幼兒園時的情形,心情既興奮,又有些害怕,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身邊都是陌生的面孔。于是我趕緊接著對兒子說:“今天要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下午爸爸接你的時候,你要告訴爸爸有沒有找到新朋友,還有他們都叫什么名字……”,兒子點點頭,很有信心地帶著“任務”走進了幼兒園。或許,這一天他會像三十年前的我那樣興奮,但卻不再會像三十年前的我那么害怕了。
一般人們都會保留有自己4,5歲之后的記憶,那時候發生了什么,自己什么心情,為什么而開心?為什么而難過?害怕什么?喜歡什么?需要什么?那時候作為兒子或者女兒,自己在想些什么?希望爸爸媽媽怎么做?討厭爸爸媽媽說什么做什么?無數這樣的問題,不妨先在自己的記憶中找找答案。同樣,孩子說這句話,做這個事,究竟是為什么?也可以對照自己的兒時記憶看看同樣的事在自己身上有沒有發生過。
作為兒子的父親,或者女兒的母親,要不斷從孩子身上找到記憶中的自己,同時再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以及加入自己的“成功經驗”或“前車之鑒”來改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五、讀后感
帶著記憶中的自己,我又打開《讀本》再讀,這時,重新看這些案例,我不再把案例中的孩子和我的兒子對照了,而是和曾經的自己對照,自己會不會這樣?自己這樣是為什么?后來怎樣了?好多問題似乎變得更清晰了,完全就像像是發現了一個新世界。所以這份經驗不敢獨享,也分享給大家,作此《從孩子身上找到記憶中的自己——讀蘇州家庭教育家長讀本有感》一篇。
題外話,雖然我的記憶中滿滿的都是我的爸爸,但是我深知我的媽媽也同樣深愛著我,她是一個勤勞善良的人,默默承擔了家庭的很多責任,就是太愛嘮叨了。我的兒子呢,現在他的表現各方面都很一般,當年我爸爸對我的學習要求很高,而如今我并沒有完全照搬,因為我不認同孩子成績多好,考上哈弗之類就屬于父母教育的成功。作為家長的責任,應該是讓孩子可以快樂,并讓孩子具備“持續快樂著”的能力。所以,家長教育是否成功,等孩子長大以后,回憶往事時,再來評判吧。就好像如今,并不算成功的我,對我的父母,只有感恩,覺得他們永遠是最好的父母!
爸爸——陽光浪子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