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闞亞方/文 姚建平/圖
大紅色的封面,封面上印有“江蘇省首屆鄉土人才傳統技藝技能大賽”,日前,姚鴻芳一下子就收到了四本榮譽證書,這些榮譽的取得來自江蘇省首屆鄉土人才傳統技藝技能大賽。
鄉土人才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姚鴻芳是蘇州地區唯一一個闖入江蘇省首屆鄉土人才傳統技藝技能大賽縫紉項目的選手,并一舉拿下了三等獎和“鄉土技能人才貢獻獎”,被評為江蘇省傳統技藝技能大師、江蘇省技術能手。
最貴的衣服買來不是穿的,而是拿來拆的
姚鴻芳今年42歲,已經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學服裝設計專業的她畢業后一直從事著與專業相關的工作。1995年,畢業后在上海一家服裝企業工作了幾年后,姚鴻芳辭職自己創業,辦起了服裝廠。
記者見到姚鴻芳時,她穿著一身中式對襟衫,在人群中顯得比較特別。原來,她一直偏愛中式衣服,平時的穿衣也是中式風格居多。2003年,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姚鴻芳被嘉賓所穿的旗袍驚艷到,學服裝出身的她第一次有了自己做旗袍的想法。“對于我來說,旗袍并不陌生,但年輕的時候也許感受不到旗袍的韻味,年紀大了反而越發覺得旗袍有韻味。”姚鴻芳是個行動派,有了自己動手做旗袍的想法后,她就立馬付諸行動。
最經典的古典旗袍是姚鴻芳制作的第一件旗袍。購買面料、制版、裁剪、制衣……第一件旗袍,姚鴻芳用了4天時間完成,但對成品她并不滿意,總覺得要改進的地方太多了,可自己又不知道如何改進。為此,她跑到常熟一家比較有名的旗袍專賣店,花了差不多3000元買了一件自己中意的旗袍。這件她那時買的最貴的衣服,卻不是用來穿的,而是被拆解工作研究的。
那段時間,姚鴻芳將全部心思放在了旗袍上,晚上還經常捧著手機研究旗袍的款式、制作工藝等,第二天再進行實踐。幾個月后,通過不斷地改進,她終于對自己的第一件旗袍作品稍微滿意了。花大價錢買來的品牌旗袍和她自己制作的第一件旗袍,是她后來經常拿來實踐的對象,以至于后來衣服都被她摸舊了。
鉆研定制旗袍,打造自己的品牌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于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于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旗袍愛好者很難在成衣旗袍中選到最合身的。3年前,姚鴻芳將旗袍作為自己的事業,創辦了以旗袍訂制為主的專業旗袍體驗館,打造旗袍品牌“旗鴻緣”。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服裝行業的自動化水平也越來越高,但姚鴻芳在為顧客定制旗袍的過程中,衣服的紐扣和縫邊,她一直堅持純手工,“旗袍上的扣子是盤扣,我們也稱為藝術扣,它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稱為‘袢條’的折疊縫紉的布料細條編織而成。手工縫制可以呈現出更多的圖案,人們在縫制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創作,縫制出獨一無二的紐扣形。”姚鴻芳解釋說,手工盤扣相比機器縫制,更惟妙惟肖,“但制作盤扣也是比較花時間的一道工序,拿一件旗袍3對盤扣來說,基本要3個小時才能完成,復雜的盤扣則往往需要半天時間。”
姚鴻芳完成一件普通工藝的定制旗袍大概要2天時間,縫邊全部手工完成,“機器縫邊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針線,手工縫邊在衣服表面是看不到針線的,而且手工縫邊處理的衣服邊更加流暢、美觀。”
如今,上海、昆山等地的顧客經常過來找她定制旗袍,甚至山東、安徽等地也有她的顧客。姚鴻芳的顧客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去年10月,她受邀參加江蘇省首屆鄉土人才傳統技藝技能大賽,并成為蘇州唯一一個進入縫紉項目總決賽的參賽者。“5分鐘觀察一件旗袍,第二天需要在12個小時內制作出一件一樣的旗袍,10個專業裁判根據旗袍的造型、工藝、細節進行打分。”姚鴻芳回憶說。比賽中,姚鴻芳一舉拿下了三等獎和“鄉土技能人才貢獻獎”,被評為江蘇省傳統技藝技能大師、江蘇省技術能手。
圖①:姚鴻芳在制作旗袍。
圖②:姚鴻芳在指導旗袍制作。
圖③:旗袍制作有的邊縫用上了縫紉機。
圖④:旗袍紐扣就是這樣一針一線地做出來的。
圖⑤:旗袍紐扣和紐花手工要求很高。
圖⑥:姚鴻芳在城內開的旗袍定制專賣店。
圖⑦:姚鴻芳為剛制作的旗袍試樣。
圖⑧:“旗鴻緣”制作的旗袍款式多樣。
圖⑨:姚鴻芳在店內整理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