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靜 文/圖
以面為主要原料制成樹脂面、冷瓷面等,再用手和各種塑形專用工具,將面團捏塑成人物的身體、手腳、頭面,披上各色衣裳、戴上發(fā)飾,制作成一個個精巧的面人……這種被稱為面塑的手工技藝,在我國已有千年傳承,是中華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在沙溪古鎮(zhèn)上,聽力殘障姑娘周琴靠著自學,在“方寸之間”探尋人生夢想,一步一步摸索進了面塑藝術的“大門”。
走進周琴家的客廳,一眼就能看到電視機柜上擺放著色彩艷麗的絲網(wǎng)花和鉤針作品。“這些都是我做的,前幾年身體不好,一直待在家里,先后學了鉤針、手鞠球、十字繡、絲網(wǎng)花、超輕黏土等等。”周琴告訴記者,自己大專畢業(yè)后原本在昆山工作,27歲那年不幸患上癌癥,在上海華山醫(yī)院救治一年后,才回到太倉進行康復治療。
這場大病帶給她眾多后遺癥,也嚴重影響了她的聽力。“那段時間,我感覺很自卑,不敢接觸外人,一天天地就這樣坐著,什么都不做。”周琴告訴記者,在這樣的心境下,她逐漸愛上了手工藝,并在制作精美的工藝品中尋回了對生活的熱愛。
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周琴接觸到了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面塑。這種可以創(chuàng)作出人物、花鳥、動物等豐富形象的手工藝,一下子吸引住了周琴。
隨后,她開始嘗試自學面塑。“一開始走了很多彎路,因為沒有老師,我只能在網(wǎng)上購買一些模具來制作人臉和身體部分,無法像捏塑一樣做出豐富多彩的人物表情、姿態(tài)和場景,也不會制作花鳥動物等。”周琴說,她購買了不少面塑書籍,在網(wǎng)上到處尋找面塑相關的視頻教程,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再一次次學習,才逐漸摸索出了部分技巧,“算是入了門”。
周琴向記者展示了她近段時間捏制的一些作品。眾多小面人,有的彈著琴,有的跳著舞,有的提著小燈籠,姿態(tài)、衣物、發(fā)飾等各不相同,看著既精致又有趣。
“我用的制作工具,有的是網(wǎng)上購買的專業(yè)模具,也有些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實用小東西,比如說這個金屬飾邊,因為花紋好看,被我用來壓制面人的衣裙,讓裙子造型更豐富。”周琴介紹,制作面人,需經(jīng)過捏、剪、搓、拼、夾、壓、鑲嵌、組合、壓紋等步驟,中間時不時需要停下來,等待材料干透再繼續(xù)下一步。因此,往往需要耗費兩三天時間,才能制作完成一個作品。但這樣做出來的面人,可以保持長時間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可收藏,可把玩。
“學習制作面塑的過程中,每天都很充實,看到一個個可愛的面人娃娃在自己手里誕生,特別有成就感。”周琴說,她現(xiàn)在最希望的是實地跟著優(yōu)秀的面塑師傅學習技藝,制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面塑工藝品,“有機會,我希望能在家鄉(xiāng)開辦一個面塑工作室,將面塑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展示給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