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間合作走向產業鏈合作,從單項投資到雙向促進,從經貿交流走向“全面開花”—— 再創對德合作“黃金30年”
□本報記者 曹衛
朗銳特種設備、伯曼機械制造等27家德國企業落戶;翰備精密機械、慕貝爾綠色新能源汽車港、克朗斯等德資增資擴產項目簽約……德資企業為何對太倉情有獨鐘?
近年來,太倉一直秉持著“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的戰略方針,將拓展與德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視為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著力點,高質量建設中德(太倉)產業合作示范區,奮力實現對德合作新的突破和提升。
“隱形冠軍”加持太倉
太倉中德創新園三期新引進一家投資總額達185萬美元的隱形冠軍企業——朗銳(太倉)特種設備有限公司。該企業總部位于德國北威州,主要從事特種機械和檢測設備的制造。“目前,我們辦公室、工廠生產車間的裝修都已經完成,生產設備正在陸續裝配,預計兩周之后,可以進行產品生產。”朗銳(太倉)特種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德烈表示。
“我們來太倉投資,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就是太倉的地理位置很好,這里有港口,我們進出貨品產品比較方便,而且離上海比較近,我們的德籍員工,合作伙伴、廠商代表等來往都很方便。”安德烈說,“第二個原因就是,這里有很多德式場景、德式元素,德國氛圍很濃郁,基礎配套設施都很完善,確實有一種身在家鄉的感覺,‘德企之鄉’的美譽名副其實。”
德企數量繼續攀升
今年以來,我市以德企重新布局產業鏈為契機,瞄準“隱形冠軍”、龍頭型、鏈主型、生態型德企,進行招引。相繼落戶了伯曼機械制造等德國新企業達27家。翰備精密機械、克朗斯等德資增資擴產項目陸續簽約,德企數量進一步攀升。
“今年1~7月,全市完成德資注冊外資1.46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占外資總量的56.9%。”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在太德企已超500家。德企與800多家本土企業及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的產業配套、研發創新、人才共育和資本聯合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此外,TÜV萊茵在太建立全球最大實驗室,全國唯一弗勞恩霍夫城市生態發展創新平臺落地。
搭建平臺暢通渠道
我市將圍繞加快建設中德(太倉)產業合作示范區這一總體目標,擴大與德語區國家全面合作并輻射歐洲,拓展高科技含量新質生產力領域產業集聚,深化對德國各州產業圖譜分析研究,加大招商力度。辦好省德企圓桌會議、2024年江蘇-德國經貿合作交流會等重點活動。高水平推進中德創新城、“數字零碳產業園”建設。
“通過多措并舉,挖掘德企增資擴股潛力,全方位鼓勵德企加強科技創新。同時,組織德企參加進博會、廣交會、漢諾威工博會等國內外各類展會,助力德企爭訂單拓市場。”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為中德全領域合作搭建更高平臺、暢通更多渠道。
營造全方位德式環境
今年,我市加快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建設,構建產教融合新機制。AHK學院投用,推動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比照認定,為中德職業技能資格雙向互認奠定基礎。
此外,在港航貿易合作、中德標準化合作、金融合作、法律服務等方面不斷深化,打造完善對德合作生態體系。在文化、旅游、消費等多領域強化中德合作,優化羅騰堡風情街場景設置和運營業態,辦好第16屆德國“太倉日”、“中德友誼杯”足球賽和乒乓球賽等交流活動,進一步營造全方位德式環境。
30多年來,太倉在中德合作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如今,太倉正在創新打造對德合作下一個“黃金30年”,展示全球影響力,成為中德經濟合作的重要樞紐和示范區。(來源:太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