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惠彪>>>
——為河道清潔辛苦忙碌著
市水上垃圾中轉站保潔員在清運垃圾
□記者 李 華/文
■無論寒冬酷暑,蔣惠彪和“部將”們時刻關注河道上的衛生狀況,平均每月打撈出各種水上垃圾達450多噸,一年的打撈量在5000噸左右。
■15年來,他養成了出門遇到河道就要停下來看看水面是否干凈的習慣,和同事們盡心竭力維護水面清潔,探索河道保潔長效機制。
■全市1100多名專職河道保潔員平均每天從市級河道和城區河道打撈出各類垃圾80噸左右,為扮靚河道“面容”辛勤忙碌著。
一次性飯盒、礦泉水瓶、廢棄的包裝盒,保潔人員從船上卸下剛剛從河道中打撈回來的垃圾……昨天上午7點30分,記者來到市水上垃圾中轉站時,蔣惠彪和他的“部將”們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蔣惠彪是市水利局河道管理處的負責人,他和“部將”們被很多人形象地稱為“河道美容師”、“水上環衛工”。
在很多人眼里,河道保潔并不是什么重活,一個人開著船,兩個保潔員手持網兜,將水面上的垃圾撈起放入船中便可。可蔣惠彪說,其實一線保潔員的工作遠沒這么簡單,一根4米長的粗竹竿加上一只網兜就有七八斤重,一般人別說及時將水里的垃圾打撈上來,就是長時間拿著工具都會受不了。加之干河道保潔工作,幾乎天天都在船上,夏天沒遮沒擋,全身汗流浹背,冬天水面濕氣夾著寒意,冷得刺骨,常人難以承受。
即便如此,為了太倉的河更清、水更美,河道管理處的保潔人員仍咬牙堅持著,天天周而復始地在主城區河道上忙碌。蔣惠彪說,他們主要負責主城區鹽鐵塘、城北河等33條、50多公里河道的水面保潔和長效管理。每天保潔人員駕駛機動船人工打撈,或駕駛自動打撈船在河道里一邊巡查一邊打撈各種水上垃圾。平均每月打撈出的各種水上垃圾達450多噸,一年的打撈量在5000噸左右。
“城市越建越漂亮,但假如水里漂滿垃圾,不僅老百姓看了不舒服,各級領導更會認為咱不盡職。”蔣惠彪告訴記者,1997年開始他就從事河道長效管理工作,算起來自己這個“水上保潔工”已經有15年“工齡”了。每次出門遇到河道時,他都要習慣性停下來,看看水面是否干凈,有沒有垃圾。每到氣溫升高時,他就習慣性地安排人手加班加點打撈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起初他也覺得這工作操心,可干著干著,就慢慢習慣了。
“忙點、累點,沒什么,看到主城區河道水面變得潔凈、清澈,自己非常欣慰,很有成就感。”他表示,目前在加強河道巡查、提高保潔頻率的基礎上,他們正根據往年試點經驗,采取種植水生植物的方式加大河道美化工作力度,并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建立河道長效管理信息化系統,努力讓河道更干凈、更靚麗。
相關鏈接
像這樣的水上清潔工,全市還有很多。目前,我市共有專職河道保潔員1100多人,他們平均每天從市級河道和城區河道中打撈出各類垃圾80噸左右,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了河道保潔員的辛勞。為了讓太倉這座江南水鄉的河更清、水更美,這些默默無聞的“河道美容師”無怨無悔地堅守崗位,為扮靚河道“面容”辛勤忙碌著。